图片来源于网络
“快加把劲儿,把这车装完了休息啊。”3月6日,恩施市白果乡森原菌家庭农场,工人正在忙着将鲜菇装车。
一排排堆垛整齐的菌棒,一朵朵菌菇升柄展伞,一筐筐花栗色的鲜菇,微风吹过,不时传来一阵阵淡淡的菌香。
“春节刚过,我这里的香菇就上市了,二十个菇棚的菌棒都在陆续出菇。”农场主人汤祚君十分高兴,每天发出去600多斤鲜菇,已经收入了近4万元。
五十挂零的汤祚君是宣恩县椿木营人,从2000年就开始尝试种菇。
“我觉得很有‘钱’景。”汤祚君说,早年在老家种菇时,每年收入都要比周围乡亲们种植玉米、马铃薯的高出许多。
2005年,尝到甜头的汤祚君毅然举家落户白果乡,并在龙潭坝村流转了30多亩土地,投资30多万元建起了标准化厂房,开始了新的“种菇兴业”之路。
“说实话,技术那是没得问题。”多年的种菇生涯,不论是在种菇技术上,还是管理方面,汤祚君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,如今已成了十里八乡的种菇能手。
“菌棒埋在土里培育,长出来的菌菇菇朵肥嫩、口感好,还含硒,品质上乘,属于抢手货。”一谈起种菇,汤祚君就口若悬河。
从2005年到2015年,汤祚君的香菇越卖越好,每年收入近40万元。
2015年,他成立了森原菌家庭农场,汤祚君的事业走上了正轨。可就在这年,他的香菇生产基地遭遇了罕见的雪灾;2016年又遇上了涝灾,连续两年,给他造成经济损失近100万元。
“说实话,打击还是比较大的,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,只有奋勇向前。”汤祚君没有被击倒,他四处筹资,硬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,将种菇事业支撑起来了。
如今,汤祚君的香菇生产又红火起来了,他扩大规模,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扩增了15亩香菇种植面积。
然而,富起来的汤祚君并没有忘记乡亲近邻们,与他签订帮扶协议的5户贫困户,在他的帮扶下,去年全部脱贫。
记者 童秀清 通讯员 廖泽昌 吴丹
(编审:滕义 编辑:李婷婷)